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程曦)“如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作为的科研创新人才?”前不久,清华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来到我校做客首期“生命科学交叉前沿论坛”。在中科院院士张启发的办公室里,两位院士对着眼前的一打手书报告饶有兴致地讨论起来。他们的手上并不是什么高端的科研材料,而是张启发院士为华农生科院新生布置的一篇作文。
“做科研一定要敢于做梦。”这篇名为“我的生命科学梦”的作文是由张启发为新生讲授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特殊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写出自己对于发展生命科学的梦想和创意。虽然只是刚刚高中毕业不久、初涉专业的大一新生,但学生们的想法不仅大胆创新更有自己的思考。
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1601班的吴雨舟听到过在三峡库区上学的同学对三峡夏季低水位显露的“百米黄泥带”的抱怨后,不禁想到,能否通过种植一类冬季在水下休眠、夏季则显露在土地上重新生长的植物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得知现有的自然环境还没有发现这样“水陆完美混搭”的植物后,她萌生了为植物改造出一个可以根据特定季节和环境调整的“休眠开关”的想法:希望可以通过插入可感知外界气压、水温等变化的特殊基因片段,使得植物能够自动在冬季凋亡而在夏季解除休眠。自己认为的有些“荒唐离奇”的想法,却得到了张启发的鼓励。张启发同时建议她不必被基因组和转基因的概念套住,以后尝试从生物学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许真的能够有所突破。
其他同学的“生科梦”也同样天马行空、涉猎广泛。有人想要通过探索脑电波和神经递质对心理的影响来研发可以用微型注射释放电流来治疗心理疾病的头戴式治疗设备;有人则受可以永久存活的灯塔水母的启发,设想研发出可以自动更新神经细胞等细胞成分的方法让人类实现长生不老;还有人把目光聚焦于热门的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血液分析的微型机器人、适合肥胖人口的大米品种等等。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们对生命科学领域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希望研发可针对性攻击肿瘤细胞病毒的谭冰蕾认为:“生物学这门学科,最不缺的就是异想天开。因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一是探索未知;二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科研人员要能做十年冷板凳,没有一个让人心甘情愿付出的梦想,就没有研究的动力。”她希望自己能够在本科期间打好基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将来早日进入实验室,开始“折腾”自己的梦想。
生命科学导论是我校为生物类专业本科生设立的专业引导性课程,共16个学时,全程由张启发主讲,迄今已有四个年头。课程以生命遗传基础为主线、介绍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热点及发展前景,希望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拓宽专业视野,树立自我目标,为以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基础。
张启发多次向学生强调:“生命科学的未来绚丽多彩,做科研要有长远的梦想,用脑子做科研。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勤奋钻研。要敢于做梦,更要敢于实现它。”
审核人:金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