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亦有道,逆境成才
一缕米香,一阵稻浪,一亩禾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稻田梦,如今有人继续在为之前行......
mgm4858am美高梅集团水稻团队于1987年正式组建。时光荏苒,经过34年的发展和壮大,才有了如今的“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创新团队。今天的水稻团队在张启发院士的带领下以“绿色超级稻”的构想和实践为目标,旨在解决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多学科结合的水稻科学研究体系。通过采访熊立仲教授和水稻抗逆课题组成员,来开启“走进实验室”第一期,一起探索水稻的宇宙。
课题组简介
熊立仲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水稻逆境生物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水稻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和遗传改良,转录因子分离和功能鉴定以及水稻高通量抗旱表型鉴定等。
课题组导师团队包括熊立仲教授、董发明副教授和熊海燕副研究员三位老师。
课题组实验室位于mgm4858am美高梅集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综合楼)B518。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有:建立了水稻抗逆功能基因组和高通量表型组研究平台,在植物中首次揭示了SKIP蛋白增强细胞活力提高耐旱性的新功能;发现了MODD调控水稻抗旱性的新机制等。课题组多年来累计发表SCI论文90余篇,发表在Nat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Annu Rev Plant Biol、Curr Opin Plant Biol等杂志。
研究生招生专业: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

快乐科研,逆境成才
来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B518水稻逆境生物学实验室,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现代化的实验室仪器和心无旁骛、专注于实验的各位师兄师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中的经典诗词,如今更是变成了对生科院水稻团队研究生田间考察的生动写照。


谈到水稻抗逆组实验室文化时,熊老师表示,“我们团队口号是快乐科研,逆境成才,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这是对水稻多年的潜心研究,才能体会的真理。以人喻稻,以稻喻人,作为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我们更应深谙稻米情怀。
实验室的研究生如何培养?熊老师回忆起初到华农的情景,虽然那时环境艰苦,但也不忘在科研工作之外,进行一场紧张刺激的师生篮球对抗赛。

田间考察,是水稻科研工作者最习以为常的活动,着实让许多刚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同学苦不堪言,而熊老师笑谈,这与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的艰辛相比算不得什么。谈及具体的研究生培养环节时,熊老师建议:“研究生首先要在内心热爱科研,而不是放大科研工作中的艰苦。平时要多积累相关专业知识,多和导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科学思维方式,用学科专业角度解决问题,心系国家民族,也能成为禾下乘凉的接棒人。”

激扬梦想,追求卓越
“激扬梦想,追求卓越”是张启发院士对水稻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期望。今天的绿色超级稻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开始对稻米的品质改良进行新的探索。在熊老师的办公室里有这样一组照片——学生用相机记录下稻田季节变换的美,在水稻收获时用秸秆手工制成的教师节礼物,尽显水稻情怀。


稻田里师生插秧之后的聚会聊天,中秋篝火晚会上的欢声笑语,稻田外周末羽毛球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让这块本该沾满“土气”的田野中留下了汗水也记录下了美好温情的画面,这何尝不是独属农业工作者的浪漫?
从水稻团队成立之初到现在,当一届一届优秀毕业生从华农出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时,时间见证了一个实验室真正的文化。在接下来的专题中,我们也将以研究生和老师的角度对水稻团队的前世今生和文化传承进行深入解读。
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遭受质疑,遇到挫折,怀疑自己,都是这条路上不可避免的坎坷。实验中需要一遍一遍重复的试验和论证,科研工作也会有顺有逆,顺利时享受成果,逆境时迎接挑战,或许享受科研这一过程才是快乐科研的真正含义。
